25年前他發明了「WWW」,卻放棄了成為比爾·蓋茲的機會

轉載: 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ext_rss/view/id/1917522?fbclid=IwAR2gby6SBW0LQ46Yfo4twUmN518JePmr_E_-0Sj24qWxOyOwLyBcXF7MCbk

1991年8月6日,網路有史以來第一次上線了World Wide Web網站;距離現在已經整整25週年了。

 World Wide Web的誕生

這個網站由當時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(CERN)工作的英國科學家提姆·柏納·李(Tim Berners-Lee)架設,所用的伺服器是柏納·李個人的一台NeXT 電腦。

圖自:home.cern

直到今天,這台 NeXT 電腦依然被作為人類首個網站的伺服器。當然,這個網站也被CERN保留下來。

網站的內容很簡單,主要是介紹 World Wide Web 的基礎功能,包括如何獲取他人的文檔以及如何架設自己的伺服器等。

當然,這些內容的創作者,就是柏納·李先生。

截圖自:cern

實際上,柏納·李先生在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身份,是 World Wide Web 的發明人。

圖自:pinterest

柏納·李於1955年誕生於英國倫敦,1976 年在牛津大學以一級榮譽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。早在 1980 年,他就設想創建一個以超文本系統為基礎的專案,方便研究人員分享和更新信息。

1989年,柏納·李開始了將超本文系統和網路結合起來的工作。他於當年3月12日提交了一篇名為《關於信息化管理的建議》(英文名是《information Management: A Proposal》)的文章,初步闡釋了後來被稱為World Wide Web 的信息管理概念。

由於這篇文章,1989 年被認為是柏納·李發明 World Wide Web 的年份。

截圖自論文頁面

1990 年11 月12 日,柏納·李和另外一個工程師羅伯特·卡里奧(Robert Cailliau)一起發表了一篇文章,對World Wide Web 進行了正式命名和定義,其中就提到了可以被「瀏覽器」查看的「超文本文檔」。

圖自:focus

1990 年 12 月 20 日,柏納·李以自己的 NeXT 電腦為伺服器,架設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網站,網站的域名為 Info.cern.ch。它被使用在 CERN 內部,擁有自己的交互界面,作為文檔分享和信息交流之用。

早期 CERN 內部網站截圖

與此同時,柏納·李還設計並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,被稱為 World Wide Web 瀏覽器,它還能夠編輯網頁。不過,這個瀏覽器只能運行在柏納·李所使用的 NeXtSTEP 操作系統上。

後來,這個瀏覽器還被改名為Nexus

圖自:cern

1991年8月6日,柏納·李將與World Wide Web專案相關的總結文檔上傳網路上,這是第一個出現在網路上的Web網站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網站在最開始的十幾天裡一直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,直到8月23日,才迎來了第一個新用戶

 從實驗室走向世界

站在今天的眼光來看,World Wide Web 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。可以說:

它重塑了整個網路的形態,也改變了全人類創造、組織和傳遞信息的方式。

圖自:wallpaperfolder

但是在當時,World Wide Web並沒有迅速獲得世人的認可。儘管柏納·李堅信自己的發明將會統治世界,但是到了1992 年,他的論文還是被「超文本會議」拒絕了。

這時候,22歲的馬克·安德森(Marc Andreessen)出現了。當時他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的NCSA 工作,已經對網路頗為熟悉;他覺得在World Wide Web 上加上圖形更有意思,就與人合作開始了一個全新瀏覽器的開發工作。

圖自:biography

1993 年3月,第一個可以顯示圖片的瀏覽器 Mosaic 甫一發布,就受到熱烈歡迎。但是Mosaic的所有權歸NCSA所有,而NCSA將決定將Mosaic用於商業用途,並且將它的商業營運權交給Spyglass公司。

於是,1994年馬克·安德森離開NCSA,與人合作創辦了Mosaic公司,專門用來開發用於商業運作的圖形瀏覽器。1994年11月,為了規避與NCSA的法律糾葛,馬克·安德森又把公司名字改為Netscape,也就是網景公司,公司的產品也更名為網景瀏覽器。

圖自:softonic

網景瀏覽器是第一款大獲成功的商業瀏覽器,它將柏納·李發明的 World Wide Web 從實驗室帶到了公眾視野;由此人們開始認識並熱情地歡迎它。於是,如柏納·李預言的那樣,World Wide Web 開始了統治世界的進程。

當然,真正讓 World Wide Web 統治整個世界的,不是網景瀏覽器,而是後來者IE瀏覽器。IE與網景之間的瀏覽器惡鬥已經成為網路歷史上的一個著名公案。

最終的結果是:

IE獲勝並帶領World Wide Web走向全世界。

圖自:geekhistory

另外,在整個過程中,World Wide Web還獲得了一個中文名。

1994 年6 月,北美的中國新聞電腦網絡(China News Digest),在其電子出版物《華夏文摘》上將「World Wide Web」稱為「萬維網」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在含義恰切的情況下,這三個漢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組合起來剛好也是 WWW 。

於是,World Wide Web 獲得了「萬維網」的中文名稱。

 This is for everyone

無論是迅速隕落的網景,還是後來稱霸世界的 IE 瀏覽器,它們都憑藉萬維網沖向世界的潮流,幫助各自的擁有者獲取了巨額財富。馬克·安德森如今是矽谷著名的投資人,而比爾·蓋茲更是世界首富。

圖自:softpedia

而萬維網的發明者柏納·李卻並沒有從萬維網中獲取什麼金錢上的利益。

其實,1992 年,柏納·李和羅伯特·卡里奧兩個人曾經一起向一位律師諮詢,打算開一家名為Websoft 的公司,當時馬克·安德森還沒有開始開發Mosaic 瀏覽器。

但是柏納·李預見到,如果將萬維網置於商業領域,那麼將會造成一場商業大戰,並且會使網路陷入分裂狀態。最終,他選擇將萬維網抽離於商業戰場之外,而將其免費地貢獻給這個世界。

圖自:savannahgetaways

不僅如此,1994 年 10 月,柏納·李在麻省理工學院創建了萬維網聯盟(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,簡稱 W3C)。

他邀請了微軟、網景、 蘋果、IBM 等 155 家公司以及一些研究機構,共同研究 WWW 的技術標準化問題,為推動萬維網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
圖自:cetis

後來到了2009 年,柏納·李又創辦了非盈利性質的萬維網基金會(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),目的是推動開放的Web 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和基本權利。

按照萬維網基金會 CEO 史蒂夫·布拉特(Steve Bratt)的說法:

我們並不關注網路技術本身,而是關注技術將能怎樣幫助人們改善當前境況,創造新的機遇與業務,滿足其家人的健康需求,推動教育甚至是促進政府治理的發展。

圖自:YouTube

與許多生前寂寞身後得名的科學家、藝術家相比,柏納·李是幸運的;他創造了萬維網,萬維網也成就了他。

後來的人生裡,他獲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榮譽和頭銜。 2000年,他與愛因斯坦、圖靈等人一起,被美國《時代》周刊評為「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 100 位人物」之一。

圖自:vice

2012 年,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,柏納·李先生亮相。他坐在一台復古的 NeXT 電腦前,並在他發明的萬維網上發出了一條讓全世界都看到了的推文:

This is for everyone.

圖自:pocket-lint

感謝你,柏納·李先生。

代表圖來自:wikimedia

本文授權轉載自:愛范兒